2011/06/10

关于选择

大约6年前我发表过同样标题的文章,在另一个同名博客里。人脑判断本来就和正经的经济期望有差别,再加上这种决定影响长久的事很难计算清楚期望,所以类似选择成了人生中永远蛋疼无比的一件事。我的朋友们对待选择的态度差别很大,有的思前想后什么事都要仔细斟酌;有的凭感觉走问他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;有的做出选择之后仍犹豫不决;有的先选择再喜欢越发坚定。对于我自己来说,一般难决定的小事情(比如去哪里吃饭)设置个概率随机一下就好了,严肃的事却也着实头痛。

这是以前写的一个关于决策为什么令人头痛的例子:点击展开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因为演化之路的曲折,人的心理机制是实用,但远不是理想的。所以无谓的矛盾是很多的(当然有很多被无意识过滤掉了)。后来又演化出了避免矛盾,弱化矛盾的机制,比如盲从(的一部分作用),在此就不赘述了。

打个比方:

有个机器人叫C3PO
他有眼睛耳朵和[运动控制中心],[运动控制中心]接收到HCl会向左转,接收到NaOH会向右转

现在(同时)
耳朵听到向左转的命令,于是耳朵向[运动控制中心]释放HCl,收到向左转的信息后停止释放
眼睛看到向右转的命令,于是眼睛向[运动控制中心]释放NaOH,收到向右转的信息后停止释放

结果可能是
有优先级机制的话,即HCl/NaOH的量远大于另一个,于是执行向左/右转,同时眼睛/耳朵收到信号停止释放NaOH/HCl
有忽略机制的话,HCl和NaOH的量差不多,生成的很多的NaCl会干扰C3PO关于这方面的处理,让C3PO觉得“晕忽忽的”,从而命令耳朵和眼睛放弃转向的指令

什么机制都没有或者机制出了问题,HCl和NaOH释放的量就失去控制,于是生成了过量的NaCl,于是可怜的C3PO有了精神病。也可以说是NaCl过量导致的传说中的NC。

P.S. 人类"接受指令"的途径可能会复杂得多得多……大部分是其他心理机制产生的
__________________例子结束的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

接下来分析一下。
我的兴趣:物理、心理、IT。物理是向外探索,心理是向内探索,一切以和谐之美为指导目标。至于IT,是因为好玩。不想一直待在学校里。同时,又想做创造者而不是执行者,前者是艺术家后者是匠人。

在清华信息学院搜寻得结果如下:1. 交叉信息研究院的量子网络组 2. 智能与系统实验室

问题如下:1. 量子计算离industry太远,器件方面难实现;2. 智能实验室现在主要在做认知和计算机视觉,这方面兴趣不大。但想想也是,交叉学科好发展,计算机视觉易于应用。像IBM的Watson这种东西对清华难度未免太大。另外智能实验室副业在做计算神经科学的工作,这方面蛮有意思但貌似离industry更远,而且对我来说相当于0基础。

so, still 纠结,感觉倾向于前者,但又觉得不是perfect match。至于“先了解了解,离工作还远”这种说法我持保留意见,往夸张了说,现在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这以后的生活。

这个世界还是很诡异的,因为我的理想是,做个热气球驾驶员,在南太平洋买一座50年不会被淹没的小小环状珊瑚礁岛。

没有评论: